根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二章第九条: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的选择依据主要依靠上述五个条件的满足情况。
当企业在前期研究阶段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的时点,就可以作为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时点。该时点以后即为开发阶段,该阶段满足条件的支出应当资本化,在以后确认为无形资产。
在实际市场环境中,资本化时点一直是各监管机构部门重点的关注焦点。企业通常会根据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进展,结合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地判断资本化时点。
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产品或专利研发流程,比如医药行业在药监局的监管下,许多企业都将资本化时点确认在“临床Ⅱ期试验”与“临床Ⅲ期实验”之间,因为在这个阶段,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潜力以及资源支持等条件通常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验证。并且药监局在该时点还会授予临床试验批件,该批件的信息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直接查到,是药监局对药物研发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可以作为自身研发资本化时点的重要依据。
与医药制造业相比,软件开发行业缺乏类似药监局这样的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机构。因此,软件开发行业的研发活动主要依赖于内部的流程文件和质量控制体系,需要更加严谨的考虑和自律管理来确保研发活动的质量和合规性。
(1)首先,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研发项目,企业应采用前后一致的会计处理原则,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对整个研发流程进行细致梳理,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在研发流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中间点作为资本化时点,一旦确定了资本化时点,不得随意变更。这个点通常应该是研发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且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较大的时候。例如,可能是完成原型设计、通过关键技术测试、获得重要客户认可等。
流程 流程工作重点 辅助文件
YJ-1立项 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制度,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研究项目开发计划;编制可行性报告;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制订开题计划和报告 立项说明书、市场调查报告、研究项目开发计划、可行性报告(以及对应审批记录)
YJ-2研发过程管理--小试 建立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合理设计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结构;建立费用报销制度,遵循不相容岗位牵制原则;开展项目中期评审,及时纠偏调整 有关制度、评审、会计记录、小试结果报告
YJ-2研发过程管理--中试 有关制度、评审、会计记录、中试结果报告
YJ-3结题验收 建立健全技术验收制度,严格执行测试程序;落实技术部门验收责任,由独立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测试人员进行鉴定试验,系统的、严格的评审; 研发成果的验收,评审有关记录
(2)收集并分析市场数据,了解目标市场的规模、竞争态势、客户需求等,为资本化决策提供依据。据此形成市场调查报告,评估研发成果的市场前景和潜在收益,确保资本化后的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对于软件研发项目,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软件的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确保项目具有商业价值。在立项书中再次明确资本化时点的选择依据、预期成果、市场前景、资本化金额等关键信息,对项目研发流程各个节点做具体说明,作为后续资本化处理的依据。
(3)在资本化时点,企业应提供详细的经过审批的内部测试报告,证明研发成果已达到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且运行稳定可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等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查,出具报告。专家评审可以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而其他方出具的报告能帮助企业强有力佐证资本化时点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4)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审批流程,确保资本化决策经过多部门(如研发、财务、法务等)的评审和批准,降低决策风险。
(5)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应持续监控项目的进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若研发项目出现重大变化(如技术路线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企业应灵活调整资本化时点或重新评估资本化决策。
编辑人:陈 航 林芳 张青云
以上就是关于"浅析软件开发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关于实用好用的财税知识,敬请关注会易网
注册就送无门槛现金券
入驻会易网名家,你发文章,我送钱
分享知识,坐等收益